這次參加了行政院青年顧問團的審查工作。剛剛看到了蘋果即時新聞報導政院青年顧問團,標題是:「政院青年顧問團27人 太陽花學運要角全無」。
我個人覺得蘋果這樣的標題,很讓人遺憾。這個標題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是學運的要角在遴選過程中被我們遴選委員做掉。問題是,學運的核心人員都沒來申請。沒來申請的人,怎麼有可能被做掉?在蘋果新聞下方的讀者回應,便有人被誤導而回:「非我族類者當然不能成為顧問!」
這樣的新聞標題,給人這樣的錯覺,是讓人覺得非常遺憾的事情。我們幾位遴選委員,花了好多時間,每個人都看了上百片的個人演講影片。從申請的名單中,選出了許多非常優秀、有想法的年輕人,其中有許多是跟政府立場不一樣的人:
我們選出了為鄉村再造、小鎮文創耕耘多年的青年,
我們選出了青年務農想為跟他一樣的小農發聲的青年,
我們選出了在離島努力多年、不忍離開島上小朋友而定居下來、想為偏鄉弱勢學生發聲的熱血老師,
我們選出了架設平台為國外的留學生與台灣企業媒合而讓留學生更有機會回台灣的熱血男兒,
我們選出了希望改變台灣創業環境與法規而讓年輕人更有機會創業的創業家與創投者,
我們選出了能為新住民發生的外籍配偶(十大傑出女青年),
我們選出了本身是身心障礙者希望為身心障礙弱勢族群發聲的胡庭碩,
我們選出了希望能為青年居住正義努力的優秀土木工程師,
我們選出了為台灣教育改革不眠不休的體制內與體制外老師,
…
還有好多好精采的年輕人!
在遴選過程中,我看著這些自發申請的年輕人所錄的影片,越看,越感覺台灣還是很有希望的!這次擔任遴選委員,讓我發現原來台灣在各個領域,有這麼多有想法、甚至自發投入多年心血想改變台灣的熱血年輕人。
媒體何不去報導這些為台灣年輕人過去靠自己的力量,默默的為台灣做了哪些事,讓大家跟我一樣對台灣的未來更樂觀、更有希望?
何必把新聞標題訂成這樣,使得許多人誤會以為學運要角被做掉?而使得許多曾為台灣努力付出的年輕人因為新聞失焦而被忽視?
非常高興台灣有這麼多努力為台灣找出路的熱血年輕人,很期待這些人未來能繼續維持他們的努力跟熱血,讓大家看到台灣的希望!
後記:
有一些朋友擔心遴選委員或是青年顧問是被利用,另外提到過去有些類似的單位好像比較少發揮功效。現在被選的人,會不會又跟過去一樣?這種顧慮也是有可能的,不過我在看這件事情時,是從比較廣的角度來看。
一個組織能發揮多大效用,跟客觀環境、形勢,都有關係。類似的組織在之前沒被很重視,跟318之後這樣的組織會不會被重視,我認為是不同的case。
在318之前,執政者並沒有直接的壓力需要特別重視青年的意見。但在318之後,執政者已經被輿論認為之前不夠重視青年的意見。如果這時候還是成立一個單位然後變成冷衙門的話,執政者會更被認定真的不重視青年的意見。
所以對於這個組織是否會跟過去類似的青年諮詢機構一樣,我個人的看法是由於客觀形勢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至於有朋友提到擔心青年顧問只是被利用。。
到底是執政者利用青年顧問?還是這些青年利用318後執政者不得不重視青年意見的形勢,下來當顧問發聲讓執政者不得不回應一些他們過去長期推動卻沒被重視的意見?我認為還在未定之天。
在這群顧問裡面,我認識好幾位很厲害的人,他們都不是會隨便被人當橡皮圖章利用的人。他們會出來申請,我想是期待利用目前的形勢來發聲讓政府不得不面對,才出來申請的。
有人說政府三個月找這些人開一次會能造成什麼改變?這似乎又小看這群人了。為什麼這些人就一定只會被動的呆呆在那邊等政府三個月找他們開會?平常什麼事情都不會做?
執政者選出這些青年顧問,其實本身也是會有壓力的。因為當這些顧問針對弱勢、農業、在地文創、教育、創業法規等面向提出好的建議跟規劃,如果政府沒有好好重視採用的話,那兩年後的選舉將必須直接承擔忽視青年意見的壓力。而沒被重視的政策建議也有可能被別人收割成爭取青年支持的政見。
未來的形勢,會如何變化,沒有人能預知。這些青年顧問不全是小白兔,也都知道有可能會被人誤會。但也是在深思熟慮過後,覺得在目前的形勢下,是有機會讓執政者不得不重視他們意見,所以才申請的。
到底是青年顧問被利用來改變政府形象,還是青年顧問利用這個形勢來推動他們的政策建議?值得再觀察看看~
ps. 這一篇已把我的想法說明清楚。審查的工作已經結束,我的任務也結束了。為避免誤會我跟後續的青年顧問工作還有關係,未來我將不會針對青年顧問遴選相關的議題回應。請各位朋友諒解。謝謝!
(歡迎分享)